近日,南京熙南里街区入选江苏省步行街改造提升典型案例。街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核心区域,地处新街口商圈及夫子庙商圈中间,总占地约16.8万平米,规划建设22万平米建筑,围绕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甘熙故居分四期而建。目前,前三期已建成,四期建设正在推进中。
坚持业态布局提升
街区业态丰富度、集聚度高,现有商户130多家,涵盖地方特色美食、老字号、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其中中华老字号6家、地方特色美食60多家、休闲娱乐品牌5家、住宿品牌5家、零售品牌40多家,传统手工艺品牌3家、国外特色品牌2家,各类业态分布均衡,满足步行街的游逛性和体验性。
坚持发展创新
立足熙南里步行街资源禀赋,突出因地制宜,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探索适合熙南里步行街特点的创建工作模式。深挖“夜之金陵”品牌要素,熙南里通过主IP和子IP的培育,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构建立体化的品牌运营格局。央视在全国11地开展夜经济专题直播,熙南里作为南京代表亮相。
以节庆IP聚人气。将传统节日与商业消费有机融合,打造立足全市的新节庆IP,发挥节庆消费撬动作用。近年来,春节期间推出笪桥灯市,通过“万家灯火进社区”、“点亮全城”等活动将笪桥灯市推上城市节庆品牌高度,活动登上新华网英语、德语及葡萄牙语频道,春节活动期间街区人流超50万人次,营收超850万元,话题浏览量超2500万,官方视频号活动相关视频总计曝光量400w+。
以标杆项目引流量。推出南京首部沉浸式演出《南京喜事》,获文旅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大创新项目”。连续举办五届熙南里汉服节,目前成为南京汉服界的重要盛会,累计参加近15万人次,活动多次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结合城市更新推出“鱼龙巷”创意街区,打造甘熙故居“甘宅雅韵”夜游项目,受到光明网等中央媒体的关注。
以特色活动塑口碑。在大IP之下,推出多个子IP项目:以国风国潮为主题的“六潮雅集”,以“京昆越黄白”为基底的“熙南有戏”,以非遗传承为核心的大师工作室。目前街区已打造了包括砚园、安琪工作室、宽渡艺展馆、元龢堂等在内的大师工作室群落。近年来组织策划重点活动百余场,围绕传统文化、新消费、夜金陵等关键词,联合本地大号、网红博主造势活动,一年抖音相关话题播放超2.1亿次、相关报道超200篇,30多次登上“学习强国”,多次登上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品牌形象传播更加广泛,新推出的网红打卡地“爱心红绿灯”在社交平台走热,常居抖音城市时尚街区榜单首位。
坚持金牌服务
始终把服务作为熙南里街区创建努力方向,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不断改善街区经营环境,创建期内经网络公开测评,入驻企业满意率达到98%。
全面提升街区环境。近年来,街区建设及基础设施环境提升总投入数千万元,围绕亮化、景观、绿化、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精准发力。对二三期景观及绿化全面提升,点亮建筑外轮廓,并设计安装具有与街区特色相一致的灯组打卡点。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引进三家实体书店并建造一间无人小书店,增加街区的文化氛围。街区对导视进行提档升级,邀请专业设计单位设计及制作了一批符合街区整体风格的导视。在大板巷路面铺设大板石块增加路面的历史感,对大板巷进行亮化灯组的改造和提升,提升大板巷的夜间亮化氛围。
全面完善管理服务。街区成立专业的商管公司,全面负责街区招商运营工作。制定各类管理规范,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联动市场监管体系,定期组织检查、培训,保障消费者权益。
全面加大政策扶持。市级层面出台《关于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消费促进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关于促进南京市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入推进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修订《南京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秦淮区先后制定出台总部企业引进、创业创新、金融扶持、科技创新、文旅产业发展等专项政策重点支持步行街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