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民生幸福的“晴雨表”。4384.22亿元、5.3%的同比增速,南京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亮眼。
数据背后,我们看到南京消费的韧性与活力,源于这座城市商业创新的“破局”、文化资源的“盘活”与政策杠杆的“精准”。在南京,消费不只是经济数据,已成为城市生命力的鲜活注脚。
“首发经济”拔节生长
“首发经济”不是简单的品牌堆砌,而是城市对商业趋势的精准预判——漫步在“中华第一商圈”南京新街口,Zacaff亚洲首家的标志性外立面已成为潮流人士的新打卡地。“五一”假期,位于南部新城的全省规模体量最大京东单体店——京东MALL南京首店正式营业,3万平方米的购物空间内汇聚了200个全球知名品牌,全渠道可售商品超20万件,营业首月客流量超40万人次。走进熙南里街区大板巷口,一栋占地约800平方米的明黄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闲鱼循环商店江苏首店。这里除了有家电、家居、服饰等常见二手商品外,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和文创产品。
近年来,南京引进约1200家首店,汇聚95%以上国际一线品牌,“首发经济”早已超越数量比拼,进入“质与量”的双重较量。华伦天奴美妆全球首家概念店、Golden Goose全球首店扎堆入驻,高端时尚品牌用“全球首发”为城市贴上国际标签;在落地南京的首店中,餐饮首店占比近半、零售首店占比38%,在烟火气中长出创新枝丫。南京德基广场、景枫中心、JLC金陵中环、玄武招商花园城……高能级载体与新开载体在品牌引进方面呈现两面开花形势。
“首发经济”始于“首店经济”,但远不止于此。着力于构建完整的首发生态,南京从首秀、首展到首演,文化消费场景的多维拓展,让商业空间变成城市故事的讲述者。今年6月出台的15条硬核措施,真金白银补贴背后,是对“首发南京”IP的系统化塑造。当新街口、百家湖的霓虹不仅照亮南京人的夜生活,更成为都市圈消费者的打卡目的地,这座城市的商业辐射力早已突破地理边界。
赛事点燃商圈热力
注意力即生产力。一场苏超联赛,南京队客场作战却让本土多个“第二现场”沸腾。据不完全统计,7月20日晚,苏超联赛第七轮南京队客场对阵扬州队,当晚南京全市设置金陵Style浪漫中心、新百外广场等超60个“第二现场”,吸引观赛客流超25万人次,带动商品销售额逾3亿元,周边住宿餐饮样本企业营业额增长超三成。
还有主场赛事时2000万线上消费补贴的“及时雨”,直接点燃餐饮住宿市场。就拿7月5日晚,“苏超”第六轮南京队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主场迎战苏州队来说,美团数据显示,7月4日—5日南京餐饮堂食交易额增速35.9%,订单量增速51.2%,活跃商户数增速10.4%,交易规模位列全省第一;携程平台数据显示,7月4日—5日建邺区旅游消费同比增长35.06%,夜间住宿量同比增长27.85%。“跟着演出(赛事)游南京”活动,用一张票根串联起景区、酒店、商场,将转瞬即逝的文旅流量,沉淀为可持续的消费增量。
从鹿晗演唱会到男篮热身赛,19场“顶流活动”的密集排期,是对城市消费潜力的深度挖掘。当观众为一场演出奔赴南京,带走的不仅是回忆,还有对这座城市消费生态的深度体验。
“以旧换新”撬动消费增量
面对“以旧换新”政策机遇,南京打出“组合拳”。44类家电商品最高补贴20%,3类数码商品最高补贴15%,单件商品最高补贴达2000元,通过专场活动、叠加优惠等形式放大政策效应。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京“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4.1%、26.9%、27.7%。
被纳入“以旧换新”行列的还有汽车和电动自行车,不限制户籍和上牌地区的购车补贴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纷纷前来南京购买新车。在相关政策催化下,上半年南京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68.9%,拉动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0个百分点。
当年轻消费者讨论着“雷军、马斯克技术路线之争”,并着手选择更时尚实用的新能源座驾时,政策的助力加速了这一升级进程。与此同时,“老舅推荐”的智能冰箱走进寻常百姓家厨房,“前沿科技消费与传统家庭更新并存” ——这种看似割裂的图景,实则是消费升级“多轨并行”的现实演绎。
从“首发经济”的“潮涌”到赛事消费的“火热”,从政策组合拳的“巧用”到消费场景的“焕新”,南京的消费活力正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