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南京,阳光穿透薄雾洒向街头巷尾,农贸市场里早已是人声鼎沸。蔬菜摊的摊主把带着露水的青菜码成小山,水产箱里的活虾蹦跳着溅起水花,年轻人拖着行李箱在菜场“城市漫步”,白发老人在便民区理发聊天,一幅充满生机的市井画卷就这样徐徐展开。
作为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公共空间,农贸市场承载着市民的味觉记忆与生活温度。近两年,一场关乎千万市民“菜篮子”的变革正在南京悄然发生。曾经杂乱拥挤的老菜场旧貌换新颜,成为邻里生活中心甚至游客打卡必选地,不仅装满了柴米油盐,也盛着生活百态、飘着文化香。城市烟火气在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中迎来新生。
模样变了,菜市场变身一站式生活中心
“这是即将新开的24小时营业的台球运动馆,整个场馆有1400多平方米。”上周,记者来到尧化门好邻里生活中心,在菜场的叫卖声中,经理刘志华指着4楼正在进行装修收尾工作的运动场馆介绍这里的新面貌和新服务,他说,这两年农贸市场陆续引入了花店、中医养生馆等很多新业态,台球馆开业后,附近的居民不仅能买菜,还能过来运动休闲。
上午10时,二楼一家理疗店里,老板刘怀标正在给十几位顾客拔火罐。刘怀标从事这行已经十几年,菜场升级改造后他就在这里开了店:“农贸市场里面人流量大,而且现在环境也很好,周边很多居民到店里来。每天都有好几十位顾客,生意蛮好的。”生活中心的一楼被改造成 “美食街”,从早到晚,不想自己做饭的居民可以在这里解决一日三餐。刘志华告诉记者,老年人早上吃早饭还有优惠,晚上主要是年轻人下班后来吃晚饭或者夜宵,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都能满足。菜场还设置了智能冷鲜柜,买好菜来不及拿回家的话,可以把菜存在柜子里,方便随时来取。
从日常买菜到智能冷鲜柜存菜实现时间自由,从小修小补到一日三餐的美食;从家政服务到运动休闲,随着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我市农贸市场换了新颜,越来越多的菜场成为“一站式”生活服务中心。
“我想月底到新疆旅游,有没有合适的旅行团?”“手机想换个套餐,帮我看看”“张老板,帮我把被套换个拉链”“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想找个阿姨,你们有没有好的推荐一下”……这样热闹的场景每天都会在建邺区的月安生活广场上演。这个8000平方米的空间里,集聚了菜市场、生活超市、家政服务、小修小补、理发、便民药房、旅行社、品牌餐饮等多种业态,服务着周边5万居民。
好邻里生活中心、月安生活广场、科巷新市集……农贸市场的转型升级从它们的名字就可见一斑。从“买菜”到“生活”,曾经有些脏乱差的菜场,蝶变为干净整洁、功能丰富的邻里中心,承包着居民的柴米油盐和日常生活。
客流来了,多元业态里老少咸宜
上午10时,科巷人声鼎沸。从太平南路转入这条巷子,满街的烟火气扑面而来,鸡蛋糕、藕饼、牛肉锅贴的香气挑逗着行人的味蕾,特色美食店前早早排起了长队,叫卖声、吆喝声、收银声随处可闻。步入科巷新市集,名创优品、卫岗小店、汤包店、网红面馆吸引着众多年轻人的光顾。手工小摊车、江苏土特产、游戏区、美食区等,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我是从江西来南京旅游的,在网上刷到了科巷的帖子,专门来打卡。”中午时分,游客林晨坐在科巷一家面馆里品尝了南京特色皮肚面,桌上还放着刚刚排队买来的鸡蛋糕、藕饼和奶茶。“真的没想到,南京的菜市场已经‘进化’成这样了,简直就是美食街。”
在电商冲击下,线下菜场如何留住年轻人?南京多家菜场用实践给出了答案。
“美食是吸引年轻人的一大利器。”科巷新市集经理戴霄尚指着市集一楼的餐饮店介绍,“你看我们这里引入了很多特色美食,现在正是饭点,我们中庭都坐满了,年轻消费者的比例很高,还有很多是外地游客。”
对此,南京锁金农贸市场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殿凯也深以为然。去年12月完成升级改造的锁金农贸市场,引进了六合猪头肉、南京烤鸭、素什锦、兴化鱼丸等几十家传统美食。“这些美食吸引了年轻人前来,到周末甚至还有人包车来品尝美味。”
除了令人垂涎的美味,代炒菜、夜市等各类便利和丰富年轻人的生活服务也吸引着他们向线下菜场“回归”。
“小胖老板,我要买两个狮子头帮我留一下啊,一会儿买点菜到你家去帮我加工一下”“好的好的,这就给你留好”……清晨,刘姐菜篮子门口,张小胖海鲜排档在这里摆起了摊售卖红烧大肉、蛋黄鸡翅、狮子头等熟食,他家在市场里面的门店不仅卖海鲜,还有小饭馆可以点菜或者代炒菜。“现在的年轻人下班后没有时间做饭,我们有好几家商户都推出了代做菜服务。”刘姐菜篮子运营总经理胡茂霞介绍,农贸市场今年还新打造了“盛庄·菜棚里”夜间市集,给周边的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提供可以休闲、可以品尝美食的夜间生活场所,让年轻人重新爱上逛菜场。
随着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菜市场在打造美食街、引入代炒菜新服务吸引年轻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中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了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南京在农贸市场改造中可谓用心良苦。
在科巷新市集,既有满足年轻人需求的网红品牌和文创产品,也有服务老年人的银发助餐点和便民服务;在好邻里生活中心,既有适合老年人的优惠早餐,也有吸引年轻人的夜宵美食……这种“老少咸宜”的改造思路,让菜场真正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生活纽带,不同群体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需求点。
“我们俩凭助老卡,20元左右就能吃饱。”家住科巷附近的张阿姨和老伴在科巷新市集的银发助餐点一人点了一份快餐,就解决了午饭。旁边的维修点、裁缝店和剪发小铺里也有不少居民。“如今这种小修小补的行当在外面不容易找到,现在家里有什么东西要修补我都拿到这里来,要理发的话这里也很便宜,这个市场非常便民。”张阿姨说,相比过去单纯的菜场,如今这里不仅环境变好了,还有了很多新的服务,简直是一个居民生活驿站。
底蕴深了,烟火气在文化传承里焕发新生
走进溧水区安民智慧农贸市场马家园店,映入眼帘的不仅有新鲜蔬果的清香,还有一张张趣味标语带来的轻松氛围。“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标语旁摆放着鲜红的辣椒,“‘蟹’逅美好” 的标牌下陈列着鲜活的螃蟹,这些接地气的文字与摊位巧妙搭配,让前来买菜的市民会心一笑。安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在菜场量身定制多种个性化标语牌,用土味语言营造软文化,让买菜市民耳目一新,感受浓浓烟火气。”
科巷新市集在今年的“微更新”中也融入了文化元素,为前来买菜的居民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沿着手扶电梯上二楼,两侧的墙上挂出南京方言生鲜图,如苞芦(玉米)、歪歪(河蚌)等,还配上了菊叶蛋汤、河蚌咸肉豆腐汤、红烧燕子鱼等家常做法介绍。菜场摊位区,新增的吊幔展示板上,“拒绝‘椒’虑”“何以解忧,唯有吃肉” 等谐音梗标语为菜场添了几分巧思与趣味。戴霄尚说,科巷新市集位于大行宫商圈,每天早晚不仅提供居民的日常所需,还接待来自四方的游客,这里也是展现南京城市烟火气的窗口,升级改造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其实就是城市更新,在展现市井烟火的同时,要将城市文化融入其中。”设计师陈卫新是科巷微更新的设计“操刀人”,他说,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博物馆、历史档案馆里,更多的还是应该在南京市民的生活当中来呈现。团队对科巷的文化家底做了两年多的调研,就是希望通过文化赋能的方法,把历史文化延续下来,转化为可利用的文旅价值。未来还将继续挖掘这里的历史文化,让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气息与菜场的烟火气紧密融合。
菜场烟火气里的趣味标语为都市人提供着情绪价值,根植于南京历史文化的微更新让大众在市井生活中有了更深的文化认同。相关业内人士指出,农贸市场的更新是通过环境整治、空间重构、业态更新、科技赋能和文化挖掘,将传统生活场景升级为可以体验的城市文化窗口。不管是美食的融入、小修小补等生活业态的引进还是挖掘历史文脉进行的微更新,本质都是对城市文化的延续,是对百姓生活便利程度和城市归属感的深层需求的满足。
未来如何发展?持续创新提升便民服务温度
菜场是城市的胃,也是市民的心。南京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不仅是硬件更新,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进化。正如月安生活广场总经理周德所说的,未来的农贸市场一定要是多元、综合的,要把社区服务的各种业态融合进来,要通过数字化、特色化等创新实现长足的发展。
以玄武区为例,鼓励和引导农贸市场增强服务功能,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电子交易,实现实体与网络深度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是该区推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的重点之一。
在锁金农贸市场,一个崭新的直播间已经基本搭设完成,接下来,农贸市场打算以直播方式把好产品卖出去,也通过好产品为直播间和线下的农贸市场引流。未来,还将尝试与电商平台合作,线上线下同时赋能,让没空出门的居民在线上也能买到菜场的油盐酱醋、瓜果生鲜等。
农贸市场的提档升级,更在于服务功能的深度拓展。当前我市已建成200多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全市300个社区。很多农贸市场成为打造便民生活圈的关键载体。刘姐“菜篮子”通过“地域农产品+非遗美食+便民生活圈”场景融合,引入100余家特色商户,打造“共享厨房”,月客流超30万人次以上,带动1000余人就业;月安生活广场引入高品质商业、家政服务、旅行社等业态,致力打造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智慧社区邻里中心;玄武区香铺营农贸市场里,闲置空间改造成的“自习小课桌”,成了经营商户子女的课后好去处;马家园菜场打造了便民服务站,为商户、顾客免费提供手机充电、饮水等贴心服务,让菜场成为一扇展示城市温度的窗口……越来越多的农贸市场正探索着便民惠民新路径。
下一阶段,我市将结合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相关工作,积极推动城市和乡镇地区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菜篮子”产品市场终端零售网络。同时,推进农贸市场数字化改造、智慧化管理、连锁化运营、品牌化发展,实现农贸市场运营管理模式转型升级,扩大服务功能,提升便民服务温度。